理上网来|稳定制造业占比,山东如何破局

  近日,“防止制造业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降”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也面临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的情况。未来,如何将制造业比重稳定在合理区间,并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根本转变,是山东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在制造业还未高端化的情况下,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首次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随后,“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为何要警惕并防范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

  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确实面临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下滑速度较快的突出问题。

  2016年,制造业占比峰值达32.5%,随后出现趋势性下降,制造业年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2019年降至27.2%,下降5.3个百分点。(据工信部数据)

  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制造业抽离,转向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领域。如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0年全国制造业占固定资产投资达35.2%,2017年下滑至30.2%,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占比则呈波动上升态势;

  融资方面,2013年以来,主要金融机构中的长期贷款余额,制造业领域增速保持在8%以内,服务业领域增速则始终维持在11%以上,2018年年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资增速分别为7.3%和13.4%,两者呈现明显分化趋势;

  人才方面,据北大、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报告》统计,两校毕业生分别有84.2%和74.1%集中在信息传输、金融业、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及教育5大行业,只有极少数从事与工业企业相关的工作。

  尽管制造业占比下降是工业化进程的规律,但在制造业还未高端化的现实下,我国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

  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不确定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产业力量、创新版图正加速调整,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呈现制高点抢先、中高端对抗、中低端重塑等重要变化,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抢占战略先机、创造就业、拉动增长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加速打造新“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制造业占比,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应在攀跃占据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后,保持相对稳定占比,与农业、服务业等形成新的平衡

  制造业占比下降,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挥棒”,并将结构优化简单理解为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一些城市和地区甚至将发展重心、资源要素都转移到服务业,造成了工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其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迅猛,很多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等环节延伸,由于我国服务业增值税率一直低于制造业,尤其是“营改增”税收政策出台后服务业企业获利相对更高,促使一些工业企业加速将服务性板块剥离出来,以享受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的下降。

  再次,生产要素价格高企迫使制造业外迁转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转弱、用工成本不断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等人口红利较丰富的低成本国家。

  最后,制造业占比下降是发展趋势。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占比下降相似,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更趋发达,制造业产值在经济中占比下降也是必然趋势。

  如要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助力。如农业如果不将采购、育种、播种、灭虫、撒药、收割、打包、储运、销售等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转化为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就永远是小农生产而与现代农业无缘。工业如果不把制造环节之前的研发设计和之后的品牌营销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那工业也就永远是单纯制造,而与现代工业无缘。

  但我们不能就此简单认为,制造业占比越低越好。归根结底,制造业应在攀跃占据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后,保持相对稳定占比,与农业、服务业等形成新的平衡。

  如美国,看起来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81%,但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近几年已提升到48%左右。因此,美国制造业实际占比达60%左右。真正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研发、设计、品牌、流量、体验、管理、数据、服务等软价值,在实际经济统计中未必表现在制造业的产值。同样,日韩德等国人均GDP在3万至4万美元水平,制造业比重普遍保持在20%以上,德国近年甚至提出制造业比重达到25%。

  科学研判山东制造业占比的合理区间,巩固并提升山东制造业的先进性、基础性、引领性地位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动能转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问题。

  山东制造业投资占比,2010年为42%、2018年为33%、2019年为24.9%、2020年上升为25.8%。2016年-2019年,我省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总的来看,既有经济转型“阵痛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周期的因素。

  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完善、低端产能出清,2020年山东制造业投资已呈现趋稳态势。“十四五”期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将是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应加快开展工业及制造业占比专题研究,科学研判山东制造业占比的合理区间,为制造业比重设置最低警戒红线,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提高地方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着力稳定制造业投资,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建立对济南、青岛、烟台等重点地区工业及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为掌握实时情况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将数智信息科技和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实体经济”,以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为重要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开展“技改综合诊治”行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保持我省制造业的先进性、基础性、引领性地位。

  同时,推进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聚焦10个重点产业35条关键产业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燃料电池、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针对关系产业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节点着重补齐补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高产业链核心部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本地配套率;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全力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左右。

  聚焦优势产业领域,持续精耕细作,以更多独门绝技带动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分行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启动新一轮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协同创新、配套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全省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20个左右,并支持潍坊动力装备、济南莱芜绿色智造、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青岛智慧家居等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技术新模式下,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融合互促的趋势更为明显。要积极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大势,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坚持“生产性服务”和“山东制造”并举发展,加快培育研发、设计、品牌、流量、体验、管理、数据、金融、信息平台等“微笑曲线”两端环节,不断形成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动能,提升竞争力,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促共进。

  要形成助力制造业发展的多维支持氛围,培育更加适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出台包括工业用地、税收设计、工业增加值奖励等政策措施,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通过制度设计、政策调节、监管规范等手段,解决制造业在融资成本、融资便利性、资本市场支撑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攻关、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大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力度,引导科研人员“走出来”,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高校院所、职业院校制造业相关专业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梯队人才支撑。

  (作者:孙明霞,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全文见大众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14版)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 头条
  • 视频
  • 商城
  • 我的